校园餐“严管令”席卷全国:团餐与预制菜行业面临合规大考,洗牌加速

团膳学苑

2025-03-11

0
0
0
1502


随着2月份教育部对2025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的部署,一场针对校园餐饮的“安全风暴”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全国多地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对预制菜和冻品生产企业、团餐供应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格要求。


图源:中国政府网


3月份,“抓好校园学生餐”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校园餐饮管理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点任务


(一)多地“严管令”密集出台,校园餐饮监管升级


教育部明确指出,2025年将重点强化校长责任制食材全流程监管家长监督机制,并将突击检查从“阶段性行动”升级为“常态化机制”。


在此背景下,山东、青海、辽宁、黑龙江、陕西、河北、北京、上海、重庆等重点省市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校园餐饮监管政策,构建了全民监督与“零容忍”的高压线。


图源:网络


其中,广东等多省市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实施了“终身禁入”政策;广西和陕西等地则明确禁止预制菜进入校园;杭州的校园校长们严格执行“三个一”工作制度,包括召开现场会议、陪同用餐和进行评估。


同时,多个地区也明确了对举报校园餐违法行为的奖励措施。重庆更是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措施,要求市内中小学校园的米面油、肉蛋奶等主要食材必须实行统一集中采购,学校食堂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严禁托管、承包或变相承包。


图源:央视新闻截图


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显著,使得原本依赖“灰色操作”的企业如坐针毡。改善校园餐的经营模式,确保校园食堂的公益属性,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截至2月,全国已累计投入103亿元升级学校食堂,“明厨亮灶”智慧监管覆盖率达98.5%,16.73万所中小学实现食堂供餐(占70.75%),全面提升了校园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二)行业洗牌加速:合规者生,违规者汰


2025年校园餐政策的密集落地,对团餐和预制菜行业形成了“合规求生”与“投机出局”的分水岭。


中小团餐企业因无法满足统一招标的资质要求而批量出局,预制菜在校园渠道也遭遇重创。广西、陕西等地明确将预制菜挡在校门外,导致部分以“料理包”为主打产品的企业订单断崖式下滑。


图源:搜狐号-青草蓝天


“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的普及,也倒逼生产和团餐企业加大在技术监管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传统供应链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中小团餐平台只能批量退场。


然而,在这场行业大变革中,龙头企业却凭借自身优势,通过技术和场景创新,开辟出了新赛道。


例如,锅圈食汇借助社区央厨找到了新的增长动力;蜀海供应链等规模化团餐供应链企业,凭借成本低的优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吃到了公益属性带来的红利。


图源:新华社


未来,低端代工厂、靠关系的中间商以及不懂变通的传统企业都将被市场淘汰。行业发展模式将发生转变,不再仅仅拼价格,而是更注重食品安全;商业模式将从BtoBtoC向更高效的StoBtoC转变;服务也将不再局限于简单供餐,而是朝着增值服务方向发展。


(三)团餐与预制菜的突围之路


校园餐政策的收紧,看似是行业的至暗时刻,实则是价值回归的必经之路。校园餐市场正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只有那些能够打通安全、营养与成本闭环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存活下来。


图源: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对于那些仍在抱怨政策严苛的企业来说,或许该重新审视这个近50万所学校的超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只有真正解决“安全、营养、可负担”三角难题的玩家,才能成为最后的幸存者。


在这场生死局中,淘汰赛的哨声已经吹响,适者生存的法则从未改变。团餐与预制菜行业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版权所有 2007-2023 © 团膳网(Tansent)

经营许可证号:沪B2-20180739

ICP备案号:沪ICP备07009038号-1

公安备案号:31011302005044

总部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联友路118号A309

APP下载 (安卓版)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访问)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