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膳学苑
2025-01-15
中国团餐产业中,校园餐饮占据着重要地位。近期多地政府发布关于“校园餐”违法行为举报的奖励公告,标志着这一领域进入了新的监管阶段,给团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2024年11月以来,从山东到贵州,再到甘肃和海南,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师生、家长及公众参与监督校园食品安全。例如,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对“校园餐”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的公告》,详细规定了举报方式和奖励标准。
各界人士,包括学生、家长及公众,被鼓励通过电话或利用政务服务热线“12345”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台“12315”,积极向市场监督机构报告学校食堂、外包餐饮服务商、校外供餐实体及食材供应商等涉及校园餐饮的重大违规行为。经核实的举报,若涉及犯罪嫌疑或触发诸如停产停业、吊销执照、高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举报者将得到相应的奖励。
贵州德江县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同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一项公告,明确指出了举报奖励制度涵盖的具体违规行为范畴,这包括非法采用非食用材料制作食品、生产销售含非法添加物的食品,以及处理和销售病死或死亡原因不明的动物肉类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
甘肃夏河县市场监管局公开征集七类违规行为线索,范围广泛,从未经授权的经营活动到销售变质食品等各类违法情况均在列。
新疆喀什、海南昌江县、湖南茶陵县、湖北竹山县以及黑龙江省等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相继发布了公告,鼓励全民参与校园餐监督。
这些公告标志着校园餐安全监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民监督的“大网”已经铺开。这种全民参与的监督机制不仅全面审视了校园食品的安全状况,还对团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加强的行业监管、信誉考验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团餐行业必须提升自身标准以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据相关统计,2024年被曝光和通报涉及团餐食品安全的事件多达几十起。例如,2024年6月11日,西安市雁塔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某中学食堂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该食堂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也未按照规定贮存食品,甚至经营使用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食品。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最终,当事人被没收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食品,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作出罚款11000元的处罚。这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它揭示了校园食堂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除了上述案例,还有其他类似的事件不断发生,仅在9月10日至13日这短短三天时间内,全国范围内就爆发了4起校园供餐相关事件,问题涵盖供餐秩序、卫生条件、食材质量以及病毒传播等多个层面。
其中,云南昆明云子中学长丰学校的食堂发生的“臭肉”事件,迅速将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公众视野中。这不仅引起了家长的愤怒和担忧,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校园餐安全监管体系的质疑。
图源:昆明官渡发布
根据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状况持怀疑态度,近30%的学生有过因担心食品安全而选择校外就餐的经历。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学生群体的担忧,也揭示了提升食堂食品安全水平的紧迫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首先,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会采购劣质食材或者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来降低成本。其次,部分学校的食堂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有效地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工作。此外,一些地方监管部门也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全民监督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鼓励师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校园餐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有效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此外,广泛的公众监督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相关部门和从业者更加重视校园餐饮安全问题。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任何违规操作都将无所遁形。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也有利于推动整个团餐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也标志着团餐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风险时期,要求从业者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违规行为一旦被查出,不仅会受到严厉的行政处罚和公众舆论的批评,还可能失去市场地位和消费者的信任。对于团餐公司而言,保证校园餐饮安全不仅是法定的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这些公司应当建立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框架,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制作到配送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控制质量。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监督,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在当前环境下,团餐企业应积极面对社会监督。通过与师生、家长和公众的互动,及时了解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同时,企业还应参与政府组织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
图源:观麦生鲜配送系统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团餐行业的整体标准将得到提升,这不仅涵盖食品安全标准,还包括服务质量和环境标准等方面。面对新的监管环境,团餐企业需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和监管的新要求。
校园餐全民监督机制的启动将加速团餐行业的洗牌,管理不善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企业将被淘汰,而能够适应新监管环境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文章来源: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