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餐饮浪费,国外的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团膳学苑

2021-02-15

0
0
0
793

春节即将来临,餐饮消费是个热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去年11月,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决定,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节粮惜粮意识,促进理性消费,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国外在这方面有不少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对餐饮浪费进行管制

许多国家从立法角度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管制,所制定的法律不仅是对公民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同时也是对各级政府机关行为的规范。任何违反法律的主体,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比如意大利通过了《以促进社会团结和减少浪费为目的,关于捐赠和分配食品及制药产品的规定》,德国通过了《减少粮食浪费国家战略》,法国通过了《反粮食浪费法草案》,日本通过了《食品浪费削减推进法》《促进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法》等。


制定行动计划,减少餐饮浪费

国外为了减少餐饮浪费,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制定了各种社会行动计划,其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措施有“食品垃圾计量制”“食品银行”“食品垃圾回收再利用”等。


“食品垃圾计量制”是韩国政府采取的一项措施。原理是垃圾箱会对各食品垃圾进行自动称重,然后信息自动传达至中央服务器,服务器根据信息向投放主体发放缴费通知书,以征收相应费用。这种计量制有利于从经济代价角度促进各主体减少餐饮浪费。



“食品银行”指的是将剩余的可继续食用的食品统一送至中介机构,通过中介机构再将此类食品分发给其他需要的人。这样不仅减少了食品的浪费,同时也推进了社会福利的发展。“食品银行”的做法在意大利、日本和韩国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食品垃圾再利用”主要针对已经产生的且人类不可食用的食物垃圾。


日本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将食物垃圾再资源化:


一是对于人不可食用但是动物可以食用的,用于喂养家畜和其他动物,以促进餐饮垃圾向饲料资源转变;

二是人和动物均不可食用的,用于有氧自堆肥或集中堆肥,以促进餐饮垃圾向农业肥料资源转变;

三是将再生利用较为困难的餐饮垃圾用于产生热量,以促进餐饮垃圾向工业资源转变。


广泛进行监督,提倡餐饮节约

提倡餐饮节约,广泛的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国家,媒体、公众以及政府自身的监督机构对于政府公务消费的监督是非常严格的。



这种无处不在的监督对于政府公务人员尤其是高级公务人员发挥着震慑作用。只要被媒体曝光或者被公众举报,往往会承受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同时也会受到法律和行政制裁。


比如在法国,政府机构会定期公布公款开支等,以方便民众和媒体的监督。在日本,民间建立了行政观察员制度,民众自发成立了“全国公民权利代表人联络会议”,并要求政府部门公布其各项开支记录,以此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将数字科技引入节约领域

德国走在各国的前列,将数字科技引入节约领域以减少食物浪费:



一是将数字科技用于应对复杂的物流配送任务;

二是借助数字技术改善交付系统,以识别各类主体,将食物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三是借助数字科技推动适合人类食用和食品安全的智能包装研究;

四是利用数字科技运用于各类食物的需求预测,从而使生产水平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减少食物退货的数量。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意识

在餐饮节约方面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粮食危机感和牢固树立节约意识。



01

一是将餐饮节约等内容写入各类教材。

例如在德国,儿童学校和日托中心将食品浪费的知识纳入教材,以提高儿童节约粮食的意识。日本政府重视学校的节约课程教育,在课程中引导孩子从小形成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减少食物浪费。

02

二是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

在新加坡,政府大力宣传餐饮节约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对于餐饮浪费予以重罚。

03

三是利用大众媒体和相关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保护粮食资源、拒绝餐饮浪费等一系列持久宣传活动,使人们意识到餐饮节约的长期性和紧迫性。

如日本政府发起“消灭食品浪费”全民运动,分对象、分阶段提出倡议和要求。德国政府使用社交媒体网站传播有关防止食物浪费的知识,食品经营者也将制止食品浪费的主题纳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和顾客对于食品浪费的认识。


总 结

目前,关于餐饮浪费,我国的监督机制还在不断的探索完善。其实,一直以来,餐饮节约方面的宣传教育一直都在进行,只是效果不理想。


最终,大概只有依靠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餐饮浪费的问题,文中的各项措施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黄铁苗 魏小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 2007-2023 © 团膳网(Tansent)

经营许可证号:沪B2-20180739

ICP备案号:沪ICP备07009038号-1

公安备案号:31011302005044

总部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联友路118号A309

APP下载 (安卓版)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访问)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