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餐热链PK冷链,谁才是这个市场的头号玩家?

团膳学苑

2020-12-04

0
0
0
1578

导语

受疫情影响,团餐就餐模式发生很大改变,中央厨房供应、配餐分餐逐渐从角落走向中心,满足了特殊环境下人们的用餐需求。



不过,集中配餐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在食品安全方面面临挑战,不仅有意识层面的原因,还有技术、管理水平等原因。今天,我们就从各个层面,来比较下集中配餐中的冷链热链



热链配餐为何成为主流?


热链运输,主要指饭菜在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分装,然后通过保温箱或者保温车配送到目的地,食用时无需再次加热。


它的不足之处是不能恒温保存,配送过程中,受温度影响很大,温度低了影响饭菜口感,温度高了不能保证质量,此外,温度的变化还会让各种细菌滋生,这也是很多热链运输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热链运输中的饭菜,即便能恒温保存,一旦超过4个小时,细菌还是会超标,这就限制了配送距离,风险性高,适合短距离配餐。



目前,绝大部分团餐供餐企业仍采用热链配送,业内人士做过粗略计算,市场上90%企业采用的都是热链模式配送,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中国传统饮食一直以热食为主

大部分人对热食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热链配送更新鲜、更安全。

 当前我国的冷链配送还处于起步阶段,种种冷杀菌技术尚未普遍使用

并且冷链配送模式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对企业的规模、投资金额要求比较严苛,这让不少中小型餐饮公司望而却步。

 热链配送省去了加热环节

餐品送达用餐者手中后,即拿即食,方便快捷,为学生、老师省出了不少时间,帮学校减轻了学生集中就餐的压力。


冷链配餐是行业的“未来之选”?


疫情期间,速冻食品发挥重要作用。当社会餐饮在想方设法“存活”时,万亿体量的冷链团餐却在“闷声发大财”。这块“大蛋糕”,自然引来抢食者。


从2014年到2018年,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9190万吨增长至1887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9.7%。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约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预计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人民币。



冷链市场的前景很大,但同时,冷链市场又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够、成本居高不下、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几大矛盾。


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低,无法让食品从源头开始进入冷链


在冷链市场中,规模最大的还是初级生鲜农产品,如果将初级生鲜农产品从地里、树上直接进入冷库,从源头上就进入冷链,作为商家,在损耗上能降低成本,目前我国的生鲜耗损率普遍在15%-20%左右,欧美则是5%,日本能达到2%。而作为消费者,则在新鲜度上更有保证。



目前,我国还没有办法从农产品种植上实现规模效应,小农经济仍是主流。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即可反映出来,目前我国具有较大农业经营规模的农业经营户仅有398万,占所有农业经营户的2%。对比美国,其农业产值的10%来自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小农场贡献。

冷库野蛮生长,分布零散,集约化程度低


在我国,冷库的建设尚未形成集约化效应,冷库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中小企业的野蛮生长,集约化程度较低,且很多冷库的设施老旧,只具备传统的保鲜仓储功能,无法满足现在高标准冷库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冷库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呈现出极强的地域性。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的数据统计,华东地区一家独大,占总冷库容积数的40%,华中、华北、华南地区的冷库分布相差不大,合计约占40%。冷库的发展不均衡,也制约了整条冷链产业链的发展。


冷链产业链盈利不均衡


冷链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是,随着市场体量的增大,营业额有相当程度的增加,但是其运营成本也同步增加。



在中物联冷链委做的《2019年食品冷链企业经营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31%的企业的营业额是持平的,20%的企业营业额有下降。也就是说,增长的企业占比,和持平、下降的企业占比是一半对一半。

冷链市场尚无统一的规范标准


我国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都不甚健全,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加之冷链运输货品种类繁杂,各地对于冷库、车辆的规范化要求差异大,对冷链行业的标准设立而言也是一种障碍。


从本质上来看,冷链是通过集约化、标准化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所以前端企业生产、加工包装以及政策都亟需标准化规范化


冷链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步


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目前还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导致“断链”现象严重,冷链腐损率较高。



在新零售热潮下,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应进一步得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进而通过技术集成化、信息系统化、装备智能化、运作集约化的转型与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热链or冷链,谁才是未来趋势?


随着人们对于配送的安全、营养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还出台了集体配餐的标准。


深圳市食药局食品安全顾问吴会林也曾对冷链发展表示肯定,认为从食品安全考虑,长期供餐应该考虑冷链配送。


多年前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集体用餐配送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说明,“加热保温方式加工的膳食从烧熟至食用的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


对热链严格限制时间,无形中让很多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的餐饮公司产生压力,可以预见,这些政策最后的导向,会逐渐让餐饮公司抛开热链,选择冷链配送


尽管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国家的重视与企业的发力,让人们看到了冷链的盛宴已经在路上。未来,冷链物流将会如何发展,广大消费者们又能获得哪些全新体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央厨研究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 2007-2023 © 团膳网(Tansent)

经营许可证号:沪B2-20180739

ICP备案号:沪ICP备07009038号-1

公安备案号:31011302005044

总部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联友路118号A309

APP下载 (安卓版)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码访问)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