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膳学苑
2020-11-20
餐饮人都明白,采购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中重中之中的环节,不仅关系着食材安全,还直接关系到整个餐厅菜品的品质。采购时要选择价格合理的商品,也意味着要选择靠谱的供应商。
接触了不少餐饮老板,
明白餐饮人都在担心采购猫腻。
现在就来盘点采购中的那些猫腻!
引以大家注意!
01 以次充好,价格虚高
# 现象
价格商定之后,供货商拿次产品充当优质产品卖给餐厅,按照优质产品价格付款。比如原料质量从优到次分别为A、B、C三级,价格分别是A、B、C三个不同标准的价格,餐厅定了A级货,付了A级标准的货款,供货商送货时却拿B级原料充当。
这样的“猫腻”在账面上是看不出问题的,斤两不缺,价格也对,餐厅表面上“平”了账面,但实际上吃了亏。
“以次充优”的现象一般发生在蔬菜、干货、调料原料上。
如何应对?
防范这样的“猫腻”,最重要的一条就严卡质量关,餐厅制订统一的验收标准。
比如验收青菜,就要具体到产地(具体到某省某市某个蔬菜产地,因为不同产地的菜品品质是不一样的)、规格(散装、袋装)、长度、叶子保持绿色的程度、有没有泥沙等等,最重要的是出料率指标。
出料率是衡量菜品利用率高低的指标,比如1斤芥兰能出料7两,出料率就是70%,低于这个指标的,拒绝验收。
图片来源:网络
02 鲜活不活
# 现象
餐厅直接从供货商那里购买的海鲜,当天送来的时候很鲜活,而且是按照鲜活的价格付款,第二天就出现死亡现象。这种在表面看不出来的“猫腻”在海鲜原料的购买上相当普遍,给餐厅造成的损失也是潜在的。
“鲜活不活”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海鲜原料上。
如何应对?
防范这样的“猫腻”,就是要给供货商确定好海鲜成活的时间,保证一定时间内海鲜原料的成活率,并且在保证的期限后按照成活率付款。
比如,桂鱼,餐厅可以不管供货商送货时的成色,只要保证3天之内的成活期有100%的成活率,就可以全部付款;如果3天之内有死亡的,最后只剩9成的成活率,按照9折付款。
每种海鲜有不同的成活期,餐厅在保证供货商一定利润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付款折扣。
图片来源:网络
03 保质不保
# 现象
批量进货的原料都有保质期,供货商把即将过期的原料卖给餐厅,比如一种原料的保质期是一年,而离保质期只有两个月的时候供货商卖给餐厅。这种“猫腻”虽然不像缺斤短两那么明显,但对餐厅造成的损失是潜在的。
“保质不保”的现象一般发生在调料原料上。
如何应对?
防范这样的“猫腻”,餐厅应该确立自己的购货原则:保质期不到6个月的货物,拒绝接收;每一种原料入库的时候,要标明剩余的保质期时间,并且确保入库的原料在距保质期三个月内必须用完,保持原料的新鲜性。
图片来源:网络
04 偷梁换柱
# 现象
有些海鲜产品需要餐厅亲自到养殖场订货,在养殖场看货的时候海鲜都很漂亮、鲜活,于是就订下了这批货,待把货买过去时却发现质量不如订货时、成色也不如先前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被供货商送货时“偷梁换柱”了。
“偷梁换柱”问题一般发生在海鲜原料上。
如何应对?
防范这样的“猫腻”,就要看好货、与供货商商量好价格后,餐厅不自己亲自拉货,而是暂时放在那里,让供货商把货物自己送过去,货到验收后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