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策咨询
2020-05-12
今天我们要交流的是,
加与减的艺术,决不能随心任性,而要遵循客观。
有的时候,和一些好朋友聊天,他们都会问我,李老师,餐饮领域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该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尤其是这次疫情,对餐饮影响深远。大家在自救的时候,也不管这些招式是否有效,都锣鼓喧天一起上,最终也不知道哪个劲使对了,哪个钱花在刀刃上了。我想,面对这样疑问的餐饮人也不在少数,今日育策君与你聊聊。
其实,在前些年,就开始出现一些风向。而每一次风向都是伴随着外界环境、生存基础、竞争条件、自身实力、消费变化而整体联动的。你会发现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无形之手,在操控者餐饮的走向。而品牌企业的领先尝试似乎又契合了那个潮流,满足了那个需求,然后大家就一窝蜂的奔赴而去。这次疫情,把很多餐饮打回原形,甚至于直接来个生死毁灭,餐饮到底该怎么变呢?
简单来说,餐饮往两个方向改变:一个是减,一个是加。做减法,餐饮企业自身承担的内容越少越好,比如说面积缩小、服务自助、餐单简化等这些都是做减法,降低成本,把模式做小,船小好掉头,轻装上阵才能跑得快嘛,所以小精灵模式、轻餐模式、简餐模式都是传统大店转型的方向,也是疫情之后生存能力最强的主流模式。这一点疫情前后没有多大改变。
那么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加。加什么,单一的优势已经无法覆盖顾客多元的体验需求,也无法在竞争中持续获得领先,更是给自身创新带来巨大的挑战,怎么办?加到位,根据主流顾客的行为模式、行动踪迹、行为习惯设定消费路线。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餐饮+模式出现,比如前些年D5厨房模式横空出世,袁家村的美食街形式也大获成功。现在呢,餐饮+仍大有创新之例。
实际上想一想,我们每个人,日常的生活半径实际上很小,基本上就框定在500米范围之内,当然不包括那些经常出门的空中飞人,那生活还是基本上有规律的。听到这,你的心里有什么想法?再往深处走一走,什么样的商圈店适合减,流动性强的地方适合做减法,因为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体验,随机性消费比较大,所以即使你设计的再丰富,没有流动到你家门口,也是没用的,那么固定人口密度大的适合做加法,一站式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个大型超市一样,除了吃,教育、健身基本上构成了社区人的生活元素。如果这个时候你做减法,产品单一,吃两次就腻了,哪还会有下次机会。
前几年还有一个大的趋势,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随着80、90、00年代消费群体的日益成熟与消费力的增长,更看重餐饮的好看、好吃、好玩。好看要求环境有主题,产品有颜值,宣传有内涵,好吃是对口味的要求大大提升,好玩就是在店里除了吃,我还能享受到什么惊奇惊喜的乐趣。据当时对快餐消费者的调查显示,顾客对快餐口味的要求已经占到了30%,远远不再是简单的卫生、快捷、低价的追求了。好玩就是让我在你店里坐下去,能给我的这餐带来什么好心情?能给我一天生活带来什么色彩与故事?能否让我满足晒出品味的感觉?
放到今天,疫情之下,大家开始又谈消费降级。消费力下来了,是否就预示着消费的品质追求降低了呢?我觉得未必。反而,在消费受到遏制的前提下,少买,买精。如同十几年前的日本,出现了断舍离的社会之风。我倒觉得,这个时候很是相似。暂受疫情压制的消费,迟早会再次风靡而来,那个时候,如果你还没有未未来做好准备,那就真的是自我淘汰了。
所以,加与减的艺术,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为了生存而做的自我升级,一方面更是根据顾客需求而演变的新型打法。对待加与减的问题,餐饮人决不能随心而欲,而是要在顾客体验的触点多做加分,在顾客不敏感可有可无的环节多做消减。
育策君强调的加与减,都不是凭空想象。要有数据支持,要以顾客为中心去思考,才能加的有附价值,减的恰如其分。